2020年4月22日,赴南极参加中国第35次越冬任务和第36次度夏任务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科研骨干张锋,在圆满完成科研任务后,随初次出征南极的“雪龙2”号顺利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张锋来自海仪所“海洋光学”创新团队,他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在南极中山站搭建了国际上首台南极部署的可全天时对80-110 km大气风场和温度观测的钠荧光激光雷达。该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海仪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团队参与实施。在第35次度夏任务期间,先后完成系统的选址、地基建设、集装箱的拼接、激光雷达系统的搭建等工作。
根据项目要求,该设备还需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获取500小时以上的观测数据。南极的冬天正是获得观测数据的最佳窗口,但也是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进入越冬模式后,极昼、低温、暴风雪等极端天气轮番肆虐。气温最低达到零下七八十度,大陆周围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会冻结1-2米的冰层,狂风时常超过14级,风速能达70m/s。每年的3-10月,不会有任何船只或飞机进入南极,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冬天来临,越冬队员们面对的只有漫长极夜。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张锋与另一名队友经常连续几天进行不间断观测,并根据观测需求随时调整望远镜指向,经常一天一夜不能合眼。截止第36次考察结束时,他们已采集完成超过1000小时的观测数据,并首次同时探测到南极中间层顶区大气温度和三维风场,填补了我国在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
2019年,由于参与新项目建设的人员短缺,张锋果断放弃提前回国的机会,继续留在中山站参加第36次南极度夏考察任务,参与极地中低层大气激光雷达探测系统部署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完成了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转动拉曼激光雷达系统、瑞利/米散射激光雷达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肆虐,张锋在坚持工作之余也担心着国内的家人。在得知家人一切平安,并且研究所一直在关心和关注着家属的安危与需求时,他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家人的理解和单位的关爱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连续525天南极科考的工作过程中,海仪所激光雷达团队圆满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为团队在南极恶劣环境搭建系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获得大量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将为研究极隙区中高层对太阳风粒子注入的响应以及全球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海
洋
学
院
官
方
微
信
华体育app官网登录的版权所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地址:中国青岛苗岭路37号
电话:0532-58628520
icp备案号:鲁icp备2020037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