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一)
走进大沽河黑陶博物馆,感悟九曲黄河里的根脉传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积极组织学部学生开展“追溯黄河印记 探寻黄河文化”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海洋学子积极投入,在行动中觅真知,在奉献中长才干,展现出奋发有为的青春风采。
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家的实践风采吧!
团队介绍
名称: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寻梦非遗”实践队
队长:张益玮
队员:杨千荷、刘瑞嘉欣、纪泽禄、江文博、朱云川、苏帅男、李兴燚
实践风采展示
为追溯黄河印记,探寻黄河文化,增强青年学子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1月28日,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寻梦非遗”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大沽河黑陶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参观展览、聆听黑陶非遗传承人的讲解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实践队员对黑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胶州有着灿烂的制陶历史,1974年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其“黑似漆、亮可鉴、薄如纸、轻若纱”四美并臻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蛋壳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从生活日用品到美术工艺品,技艺不断革新,黑陶文化扎根在胶州的土地。
近年来,刘锦波馆长带领一批非遗匠人以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努力为世界呈现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积极为民众提供走进非遗、触摸非遗、了解非遗、深研非遗的综合交流互动平台,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活”态传承,持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不息和薪火相传。
黄土地,陶韵香。在大沽河黑陶博物馆中,实践队员们徜徉在艺术品之间,领略古老智慧的传承和创新,观摩大师们的创作过程,感受黑陶技艺的精妙,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实践感悟
大沽河黑陶的制作从选料、制胎、雕刻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精心操作。在参观过程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黑陶制作的整个过程,被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深深折服,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的艰辛和不易,这次参观让我深入了解黑陶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益玮
走进黑陶发掘与发展的历史长廊,我既惊异于黑陶烧制历史的源远流长,亦赞叹于烧制技艺的登峰造极,参观完一种自豪感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与其说是向大家介绍黑陶,不如说是发扬黑陶文化,看到自己的家乡蓬勃发展,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与力量。也正是这股信心与力量,让我继续探索家乡的未知,探索隐匿在家乡背后的风土人情,把家乡文化精神发扬光大。——杨千荷
“黑陶不仅仅是泥土和火的结合,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每一块泥土都有生命,每一次火的燃烧都是为了给泥土新的生命”。随着传承人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匠人们的坚持与执着,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对这门技艺深深的热爱。在这次旅程中,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匠心独运,什么是文化传承。黑陶不仅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刘瑞嘉欣
踏入青岛胶州黑陶博物馆,仿佛跌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每一步行走,都能感受到历史与文化那厚重的积淀。在这里,我们不仅是为了参观,更是为了追寻那一段失落的历史,那一段匠人与泥土、与火的故事。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黑陶作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真实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看着那些精致的陶器,我仿佛能够看到匠人们用心雕琢、用情塑造的身影。——纪泽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黑陶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实践队员们认识到,青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续写文化传奇,为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